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医疗器械的"内卷之王":心脏瓣膜赛道商业化惨淡,启明医疗、心通医疗、沛嘉医疗3家公司合计收入为7.13亿元

时间:2023-4-11 4:17:57点击:

如今,PD-1药物虽然价格一降再降,但是整体销售规模基本也摸到了百亿赛道的门槛,并且一直处于明显的增长趋势之中,同时几家头部企业还是有相对可观的收入。

相比之下,心脏瓣膜赛道的商业化现状则要惨淡很多,不仅始终无法有效破局,而且各方面展现的状态,也并非十分乐观。

目前,已经上市的3家有商业化介入瓣膜产品的公司,2022年收入如下:

从整体收入来说,3家公司合计收入为7.13亿人民币,相比于去年增速为10.03%;对于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昔日当红赛道而言,这个成长速度还是差了点意思。

最为让人失望的是,收入体量与增速成显著的反比,行业的增量主要由体量相对较小的心通医疗和沛嘉医疗贡献,收入体量最大的启明医疗,其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

2022年的疫情或许是商业化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但是这很难解释基数较低的沛嘉医疗和心通医疗的数据增长。

归根结底,还是市场整体的蛋糕就这么大,但是供给却又明显大于需求,以致于瓶颈明显。

价格,还是价格

不是说对于TAVR没有临床需求,而是说,具备20~30万的自费支付能力的临床需求,仍然是不足的。

这里可以看一组对比数据。

根据《结构性心脏病(TAVR)年度报告2022》的披露数据,2022年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年度商业化植入8689例,较2021年7319例增长18.7%。

相比之下,2021年相较2020年的增速大约是88%,增速差距巨大。

这个增速的变化,并不能完全用疫情影响作为借口。

根据科创板上市公司佰仁医疗的披露数据,其外科瓣膜单品收入在2022年同比增长37.35%,远远超过上述三家介入瓣膜公司的10.03%的合计增速。

外科瓣,仍然是中国心脏瓣膜市场的基本盘。

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价格。

根据此前心通医疗招股书显示,国内市场上部分TAVR产品价格如下:

同时期,一个机械瓣膜的费用大概是1.5万到2万元左右,二代生物外科瓣膜的费用大概在2.5万~5万不等,差异巨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是拿美国市场的规模和渗透率来对标国内市场,的确美国市场已经实现了TAVR手术数量超过外科瓣手术数量,但是这背后的支付体系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种对标显得生硬而不切实际。

在美国市场,单个TAVR的价格在3万~4万美金,应该说和中国市场差不多一个水平,但是美国医保可以完全覆盖,保证患者有充分的治疗意愿和支付能力。

在中国市场,TAVR未来当然也有进入医保的可能,但是短期之内还看不到很大的可能性,而且即使落地,也大概率不可能维持现在这个价格体系,灵魂砍价是必经的过程。

内卷升级:无解的囚徒困境

从各家的情况来看,内卷程度有增无减,并且还在持续升级。

理想的情况下,一个新产品上市之后,产生足够的收入,回收研发成本,获得一定的利润,然后二代产品陆续研发和上市,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产品梯队和现金流转。

但是心脏瓣膜赛道并非如此,往往第一代产品根本还没有像样的销售,二代甚至三代产品已经在上市的路上了。

可回收、可调弯、去戊二醛保存、电动手柄...等等,能想到的特性和功能全给堆上,A家不做,B家也会去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卷死同行。

在拼命卷TAVR的同时,TMVR(二尖瓣)和TTVR(三尖瓣)产品也全在布局,每家都有产品,甚至大部分不止一款产品。

但是这两个领域,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拥挤起来。

在2023年3月17日,国家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发布的单批次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名单中,就多达4个二尖瓣/三尖瓣产品,全部来自未上市的创业公司:

产品名称: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申请人:应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申请人:上海捍宇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申请人:上海御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经导管三尖瓣夹系统,申请人:杭州端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罢了,目前紧锣密鼓扎堆二尖瓣/三尖瓣的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总数可能已经接近20家了。

在没有解决支付体系的前提下,TMVR/TTVR领域如此的扎堆内卷,无疑又是新一轮的飞蛾扑火,新一轮的镜花水月。

即使未来支付问题以某种方式得以解决,在同类产品如此众多的情况下,集采是不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呢?

也许,只有卷到一定程度,最终形成供给端的显著出清,剩下的少数几个玩家,才有活路吧。

上一篇:从“点上开花”走向“链上成景”,可孚医疗将打造中部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综合性产业基地

下一篇:家用医疗器械龙头,鱼跃医疗:海阔凭鱼跃,开启成长新征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