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官网-2024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主办方官网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上海创新药、医疗器械进入收获期,企业说喜欢“出乎意料”的监管

时间:2022-1-18 7:49: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去年年底,什维新智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申报的“甲状腺超声图像分析软件”拿到了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成为自2020年2月上海市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发布后,全市首个获批上市的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这一产品的“呱呱坠地”,为上海去年的医疗器械“创新风暴”画下圆满句号,更成为近年来上海创新医疗器械和创新药“两翼齐飞”,不断快速涌现的缩影。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市药品监管局获悉,去年,上海共有12项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创新通道,占同年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

我国自2014年2月实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以来,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357项产品进入创新通道,其中上海61项,占17.1%,位居全国第二;全国累计批准注册证134张,其中上海23张,占17. 2%,位居全国第二。

去年,上海创新药数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共获批1类国产创新药8个,超过2019年和2020年的总和(6个),占全国五分之一。

适合创新

创新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的“两翼齐飞”,是产业生态链构建和制度创新的成功。

以创新药为例,在上海,既有跨国药企也有本土初创企业,同时还有大量一流科研机构和业内顶级投资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创新生态圈,从早期研发、临床研究到商业化生产、上市销售,覆盖新药全生命周期。

目前,全球药企前20强的18家和医疗器械前20强的17家都已落户上海,设立中国区的总部、研发中心、办事处或者生产基地。

去年6月,和黄医药研发的小分子met抑制剂赛沃替尼获批,成为中国首款获批的选择性met抑制剂,体现了上海在小分子药物领域的创新引领能力。

这是和黄医药连续两年有1类国产创新药获批。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坦言,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核心是持续稳定健康的产业生态链,这里顶尖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医疗体系,让“十几年磨一剑”的研发团队能够安心钻研,并深信上海是最好的产业化起点。

研发硕果的背后,也离不开制度创新。

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为注册与生产两大环节“松绑”,允许科研力量突破环保和土地资源约束,“轻装上阵”,委托生产企业代工,专注创新且不用担心“卖青苗”,这为大批创新团队集聚到上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至今,上海已为研究型持有人核发b类《药品生产许可证》32张。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且获批上市数量可观,是产业生态链构建和制度创新适合的结果。”上海市药品监管局局长闻大翔表示,从审批的角度来看,上海近年来累计的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企业数量不及全国一些省市,但近年来初创型、研发型企业数量和上市的高风险产品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些产品均聚焦前沿技术,科研含金量高,为之配套的cxo(医药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由此可见,上海已进入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集中上市的“收获期”。

发现价值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面对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传统的审批监管模式显然无法从容应对,研发型监管、服务型监管成为“守门员”必须面对的转型方向。

和多家去年有新品上市的医疗器械创新企业交流,有一个似乎和监管没有关系的词反复出现——“发现价值”,却成为创新企业从上海营商环境中得到“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什维新智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去年申请上市的“甲状腺超声图像分析软件”,通过特定算法,为医疗机构开展甲状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信息,可提高超声科医生的诊疗效率。

“审评人员竟然问我怎样才能体现产品价值,这出乎意料。”法定代表人陈奇富表示,按照惯性思维,公司原本提供的材料里只有记录历史错误和纠错的数据,但上海市医疗器械化妆品审评核查中心的工作人员指出,必须要有完整的可追溯数据才能通过技术审评,证明“怎样做让结果是精准的”这一过程同样重要,也是产品能够获批上市的价值所在。

上海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产品注册兼物业执行副总裁徐益民也感同身受。去年6月,该公司的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获批上市,在远距离图像视频传输、提供手术纵深感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打破了相关进口产品的垄断。

“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绿色通道后,监管部门主动指导我们挖掘产品创新点,搜集临床应用价值等支持性证据。”徐益民表示,一般而言,研发人员更擅长描述专业技术而非产品的应用前景,可创新赛道竞争激烈,只有脱颖而出才能先人一步拿到“出生证”,前提是用真实又过硬的价值去“打动”审评部门。监管部门这种走出窗口的热情,让他们深受感动。

梳理并清晰了应用前景后,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一经上市就快速匹配到对应的销售渠道,进驻多家医院。在“中国智造”诞生的压力下,国外相关进口产品的价格骤降100多万元,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监管懂行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新方向,car-t免疫疗法就是其中一种,其原理是应用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经过实验室重新改造,装载上具有识别肿瘤抗原的受体及共刺激分子,体外扩增后输回患者体内,从而识别并攻击自身的肿瘤细胞。

作为生物医药研发产业重地,上海在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上率先突破。去年获批的8个1类国产创新药中,car-t细胞治疗产品就占了两席:6月、9月,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先后获批上市。

在收获研发人员感谢的同时,审评员更多的感觉是如释重负。“太新了,全球也就批了个位数,中国此前无先例。”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创新与监管科学发展部部长张景辰表示,通俗点来说,最大挑战之一在于如何让“个性化变得标准化”。

因为car-t类免疫细胞产品不同于常见的标准化生产药品,属个体化治疗产品,来源于不同供者的t细胞给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和产品的一致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因为存在细胞体外扩增后输回患者体内等环节,对生产、物流等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早期的沟通中,审评人员和科研人员为主的企业还有过意见分歧。一些企业认为car-t细胞治疗产品不需要大批量生产,在既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可以快速实现商业化运作。

可审评人员早有准备,早在全球第一例car-t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就开始跟进研究的他们拿出了国外实地考察和交流的资料,逐渐让申请人认识到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安全管控难度、风险反而大于传统药品的标准化生产线。

意见达成一致后,审评人员还“客串”了厂长的角色,起草并提供给企业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指南、质量管理指南、供应链管理规范等一手资料,重点帮助他们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和建立有效的产品追溯系统。

“相当于全球一流的咨询报告,这样的营商服务绝不只是‘领进门’这么简单,照顾到了经营者的全生命周期。”药明巨诺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部负责人孙静表示,监管部门懂行、懂企业,是在上海谋求长远发展的药企的普遍感受。

观众预登记 展位预订